導讀:2023年,綜藝儼然成為了一個觀察年輕人的絕佳窗口。除了反映真實的情感流動,年輕人也在其中找到自己認同的價值觀。回看即將過去的2023年,
2023年,綜藝儼然成為了一個觀察年輕人的絕佳窗口。除了反映真實的情感流動,年輕人也在其中找到自己認同的價值觀。

回看即將過去的2023年,綜藝儼然成為了一個觀察年輕人的絕佳窗口。
無數平日里勞碌奔波的靈魂,會在休憩時躲進綜藝,找到切實的共情與撫慰,我們會因為真實,在屏幕這邊流淚、大笑、發瘋。“綜藝除了反映真實的情感流動,也希望年輕人在其中找到自己認同的價值觀。”
為真實,流淚、大笑、發瘋
今年秋天,幾乎每個看過的人,都為《令人心動的offer》第五季里的黃凱流過眼淚。
第一期節目播出時,很多人以為黃凱和第二季實習生丁輝有著相似的成長路徑——畢業于普通院校,裸辭考研,然后逆襲成為名牌大學的研究生。直到節目進行到第四期,在帶教律師任為面前,他才平靜地翻開自己的家庭故事。
比起支撐和溫暖,家庭給黃凱帶來的傷害更多。一歲時父母離異,黃凱從小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父母漸漸有了各自的生活,似乎都把他看作是包袱。過去的二十年中,他只短暫見過父親幾面。在父親的朋友、同事面前,他是“放假來幫忙帶孩子的同村小孩”;母親也拒絕他走近自己,彼此加上微信后,“不要再來打擾她”,成了母親給他的唯一的回應。
在尋常的爽文敘事里,一群抹平出身差異的年輕人,會站到同一個起點,在“越努力越優秀”信條的指引下,展開公平競爭。黃凱始終非常用功,但節目的鏡頭也沒有避開因家庭導致的實習生之間的境遇差別和能力差異。第七期訴訟可視化的課題結束,幾乎每個實習生都在回程的大巴上說說笑笑,而只有黃凱感到自己“拖了團隊后腿”對著車窗默默流淚。沒有人不會被這種破碎感打動。
節目監制徐晴從來沒有想過回避職場高強度的競爭,“想要還原真實的職場,那它就是這樣。某種程度上,‘卷’是不能逃避的。只有這樣,觀眾才能在其中真實地代入自己”。
也有許多人猜測,黃凱就是節目組苦心尋找的“流量密碼”,但實際上,是黃凱投遞來的一封情真意切的自薦信,打動了節目組。開始,徐晴整個團隊都很謹慎,去福建老家和他近距離接觸了一段時間,才確定這個人選。“最大的顧慮其實是擔心他因為童年的經歷對生活有太多抱怨”,徐晴說,但最終黃凱的眼神打動了她,里面有種“流動的清澈、真摯”。就像很多觀眾總結的那樣,“他集齊了所有成為壞人的背景,但最終選擇成為捍衛正義的律師”。
《令人心動的offer》第五季里,黃凱似乎拿著男主的劇本。很多人都期待在這檔職場綜藝里,黃凱能繼續上演逆襲的劇情,成為拿到offer的三位實習生之一,就連實習生胡明昊、朱綽盈也希望他能順利拿下offer。但最終,他的KPI掉出了前三,“沒有逆襲”。
徐晴曾說,“如果這是一部劇的話,他應該會拿到的”。而這種遺憾恰恰證明節目呈現了真實的職場,“而真實,才是真人秀最大的魅力。”黃凱相關話題,在短視頻平臺上的播放量已經超過9億次,這也直接拉升了節目的關注度,高光片段的傳播讓《令人心動的offer》第五季找到了突破精英圈層,和更多觀眾共情的方法。
真實總是會帶來意外之喜,《心動的信號》第六季的導演組也深有體會。
一開始所有人都猜測,有大廠工作經歷的“楊姐”楊汝晴,會選擇年紀更大、更成熟一些的嘉賓,而實際上,她幾乎不看重任何現實層面的要素,包括經濟條件。
這種超出預料的選擇,貢獻了許多“名場面”。很多觀眾會一再回憶起楊汝晴和侯卓成的救贖文學。侯卓成提起自己小時候踢球不停受傷的經歷,讓楊汝晴了解到,對方想要被“堅定地選擇”。因此,她把自己的照片和兩張約會邀請券都交給了侯卓成。楊汝晴知道自己也許會被拒絕,但依然希望能告訴侯卓成,如果愛情是選擇題,那他是自己唯一的答案。這一刻,觀察室的嘉賓和場外的觀眾都為愛情而流淚——“這一幕在我心里封神了”。
這個場面同樣超出了總導演陳智雄的預計,他認為這一切的來源都是真實。“因為他們真實投入在曖昧的狀態中,才能做最真實的表達。這個時候,觀眾的眼睛就是最好的尺。”
回看即將過去的2023年,綜藝儼然成為了一個觀察年輕人的絕佳窗口。
無數平日里勞碌奔波的靈魂,會在休憩時躲進綜藝,找到切實的共情與撫慰,我們會因為真實,在屏幕這邊流淚、大笑、發瘋。當王塏智為了范依嵐爆燈的瞬間,許多觀眾都為他的勇敢流淚;溫柔而堅定的楊汝晴,則讓很多觀眾在嗑糖之余,想起“高配得感”這個詞。她身上那種“我有資格擁有美好的美好事物”的自信,成了很多女性觀眾想要成為的目標。
“綜藝除了反映真實的情感流動,也希望年輕人在其中找到自己認同的價值觀。”陳智雄說。而對觀眾來說,綜藝不再僅僅是為了釋放日常壓力,更是他們認識自己、找到自我認同感的重要方式。
而渴望和年輕人對話的品牌們,也感受到了真實的力量,以及構建商業價值更清晰的路徑。
▲ 圖 / 視覺中國
在《心動的信號》第六季里,奧利奧陪伴見證了不少情感悄然變化的關鍵時刻。在第一次聚會現場,侯斯譯隨口說“餓了”時,侯卓成會及時拿出奧利奧和她分享;雙胞胎姐姐李玉嬌離開小屋時,將DIY的奧利奧甜品作為臨別禮物。當產品以合適的方式被融入當下的場景中,它就不再只是簡單的植入,而成為情節中的一環。許多觀眾下意識地買來奧利奧,搭配綜藝食用,“看著我的CP,手里的餅干更甜了”。
對于奧利奧來說,這樣的聯動是自然而然發生的。品牌方透露,選擇《心動的信號》第六季,而不是選擇跳轉15秒、30秒的TVC,是“因為它可以把真實、自然的場景展示出來,背后還有嘉賓真實情感的流露。可以用更自然、不破壞內容的方式潛移默化影響消費者的行為”。
和年輕人玩在一起,
踩準心動的那一拍
除了減壓帶來的快樂之外,自我投射是綜藝需要承載的情緒價值之一。年輕人更傾向于在綜藝節目中看到與自己有關、對自己有用的內容。
當下的每個年輕人都是“社恐”,時刻擔心“社死”。《中國青年報》調查發現,受訪大學生中,70%的人因害怕社交場面變得尷尬而“社恐”,而超過90%的人認為陌生人社交存在風險。這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必修課。
《五十公里桃花塢》第三季敏感地捕捉到這樣的時代情緒。這檔綜藝反復登上熱搜之后,互聯網上的年輕人們開始研究一個新的學科——塢學。節目中十幾個性格各異的明星,在21天的相處里,展現真實的自己以及與他人相處中的碰撞、共振。最為津津樂道的片段,包括第一季張翰被問“代表作”時的沉默,以及第二季王傳君拒絕宋丹丹表演節目后,脫口而出“我不”后尷尬的九分鐘,讓“塢學”一度有了取代“花學”的勢頭。
到了第三季,除了尷尬的社交場面,《五十公里桃花塢》中也出現了很多治愈瞬間。徐志勝笑著打開海邊的那扇門,卻在開口的瞬間哽咽。他的青春度過得小心翼翼。和朋友們走在一起,他最擔心的是鞋帶要散開了。他不敢蹲下系鞋帶,因為他不相信身邊的人會停下來等著自己。在“不敢停下來系鞋帶”的熱搜詞條背后,許多人想起了害怕成為別人負擔的自己。
“i人”王傳君同樣在節目里展現出自己的另一面。錄制過程中,他在房間中發現一只小鳥不斷撞擊玻璃,當小鳥終于找到門飛出去時,王傳君說著“我想幫它出去”——因為聯想到某刻被困住的自己,他當場掩面哭泣。
這似乎是少數聚集了一眾內向嘉賓的綜藝。但總導演池源認為,很多綜藝節目好看并不一定是因為外向的人,而對《五十公里桃花塢》來說,“內向型的人有機會去表達更豐富的情感和內心的想法”。
無論以怎樣的形式,《五十公里桃花塢》第三季巧妙地向大家展現了社交的種種可能。有同事之間的合作和齟齬,也有朋友之間的親密與疏離,更重要的是展現了嘉賓與自我和解的時刻。在這個節目里,觀眾可以通過性格迥異的嘉賓,精準投射自己的情緒。
《五十公里桃花塢》第三季所呈現出的具有張力的人際關系,引發了觀眾對集體與個人、前輩與朋友關系的思考。這種討論直接兌現為節目的話題度。作為騰訊平臺的頭部綜藝,第三季的熱搜數據直接翻了6倍,同比第二季覆蓋用戶總數增長了55%,成為今年用戶增長最快的IP。
社交類的綜藝,關照著年輕人與外界的相處模式,而職場與戀愛的話題,則更直接地指向他們對自我的定義。不少內容創作者都能感知到,年輕觀眾傾向于把自己的境遇和感受投射到這類節目中,但如何解答他們遭遇的困惑,又如何踩準心動的那一個節拍,是不小的挑戰。
進入職場,幾乎每個年輕人都會被種類繁多的焦慮籠罩——為什么我項目的進度總是達不到預期?我是不是不適合這里?感覺別人都很厲害,我是不是不行?而花了28年才走到任為律師起點的黃凱,給年輕人提供了放平心態的方式:跟別人比,可能成長得沒那么好;但跟自己去比,反而會發現已經達成了之前向往的目標。
而女性面對職場的競爭時,似乎更容易陷入焦慮。一天,《令人心動的offer》第五季中帶教律師劉思遠,罕見地和實習生們說起自己的家庭背景——從四線城市過來的,父母在北京也不認識人,一切都是靠專業能力、不惜力地賣命才得到的。很多觀眾為30歲成為紅圈所合伙人的劉思遠歡呼,她是萬千普通女性在職場奮斗的縮影。
劉思遠在那一刻的真情流露,讓節目組驚喜,更形成了不同代際律師之間命運的互文。在徐晴看來,“心動所代表的并不只是頂級律所的一紙offer,更是每個普通年輕人不斷奮斗、拼搏過程中閃耀的光芒”。
愛情里的光芒同樣點亮了許多年輕人。楊汝晴讓很多人明白,什么叫“勇敢的人先享受愛情”。女性不必在愛情里等待,可以主動出擊,即便男嘉賓侯卓成說自己有事,楊汝晴也溫和堅定地看著他說:反正你不可以拒絕我。
作為綜N代,《心動的信號》第六季把握住了年輕人在親密關系中的真實情緒。總導演陳智雄從劇集中看到了年輕人婚戀觀的改變。從《新聞女王》到《黑暗榮耀》的熱播,背后是女性實現自我價值的渴望,“從相信瓊瑤浪漫愛情敘事回歸到現實的價值取向中”。
洞察年輕人、和他們站到一起,同樣也是品牌的樸素愿望,只有這樣,才能和年輕人建立更深的情感聯結。
《心動的信號》第六季中“卓晴CP”貢獻了許多名場面。在其中,品牌再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侯卓成隨口提起,紙杯蛋糕是童年足球訓練后的獎勵。楊汝晴就立刻去心動甜品站準備了一款奧利奧香蕉蛋糕,這一口甜蜜是兩個人獨有的默契。這種不著痕跡的甜蜜,是可遇不可求的。而這種情緒價值,通過場景化的表達也可以巧妙轉化成為品牌的營銷價值。
對于另一個品牌趣多多來說,品牌一直以年輕人為核心用戶,也希望能成為年輕職場人辦公時刻的最佳伴侶,因此工作場景同樣是趣多多找到用戶的重要途徑。在《令人心動的offer》第五季里,趣多多參與了節目內決定實習生命運的核心環節,為實習生送上暖心的話語,“在職場關鍵時刻,能帶來身體、精神雙重充電”。
這種連接確實有效。社交平臺上,許多《令人心動的offer》的觀眾默默變成了趣多多的粉絲——別人看“offer”是努力向優秀的人看齊;而“我只想著打工太累了,這個趣多多不買不行了”。
對于絕大多數品牌來說,長期堅定地投入綜藝內容,一直以來就存在兩個核心阻礙:如何選擇目標?如何衡量效果?而成熟的品牌,會在過程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答案。
投內容有的時候就是押寶。對于衡量效果,每個品牌都希望把錢用在刀刃上,所以對內容質量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對于奧利奧而言,“我們的品牌精神是玩在一起,綜藝恰好可以建立品牌和年輕人情感上的聯結”。
在不確定的環境里,做確定的事
如果將目光拉遠,從宏觀一些的角度看過去,更能體會長期投入好內容的不易。過去一段時間,降本增效成為絕大多數大公司以及視頻平臺最重要的OKR,綜藝作為最重要的內容形式之一,也不免經受價值考量和評判。
令人欣慰的是,能打動人的內容還是會涌現出來,它們在不確定的時代環境里,給年輕觀眾提供了一種難得的確定性。從數據側去看,根據大數據平臺藝恩調查顯示,綜N代依然是市場主流,2023年Q3上線數量同比去年上漲了8%。懷舊的風吹過,身處其中的人感受最深。徐晴數出了很多部回歸的老牌綜藝——《歌手2024》《全員加速中》《花兒與少年·絲路季》,“這說明觀眾仍然熟悉、期待這些IP”。
《心動的信號》《令人心動的offer》已經做了一季又一季,但每一季都能源源不斷地產出新鮮的、引發熱烈討論的話題。在這背后,或許是大多數年輕人都對愛情、工作,都還存在廣泛的困惑與迷茫。
作為綜N代,如何在創新和穩定中掌握平衡成為了挑戰。《心動的信號》把第六季的關鍵詞定位在勇敢、主動和選擇,這是節目組開了無數個內容討論會后的結果。總導演陳智雄過去一年最艱難的時刻,便是糾結如何讓這檔經典的綜藝完成迭代。
據他講述,貢獻了許多名場面的“屋門口運動會”實際上是一次大膽的創新——杜海濤、馬伯騫作為觀察室的嘉賓,第一次走進了心動小屋。一開始,陳智雄擔心這樣做會破壞幾個素人在情境中的真實感受,讓他們感覺這只是一個綜藝,但好在他擔心的事情并沒有發生,這一次創新“還是受到了認可”。
《令人心動的offer》第五季同樣面臨在“高大上”和接地氣之間做出選擇。錄制節目的地點就是第一道考題。最終,節目組把地點選在了可以輻射到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大灣區。這背后有徐晴更深的考量,“年輕人對這個地方既有實際感知,也有憧憬想象,還能喚起他們對香港律政劇的記憶”。
綜N代除了要回答節目生命力如何延續的問題,制作團隊也要思考,如何將商業訴求具體、貼切地展現在讓觀眾產生情感共鳴的真實場景中。
好的內容不會懸浮。為了確保節目的真實感,整個導演組提前一個月去律所進行了生活體驗,跟隨律師,觀察、記錄他們的辦案流程和生活日常。做完這一切,徐晴才放下心來,“真實性立得住了”。
傳統語境下,備受歡迎的總是一路開掛、閃著高光的人生故事,但《令人心動的offer》第五季依然保持著觀察普通人的目光。不論是努力的黃凱、熱血懵懂的梁崴,還是每天起床要“先看《民法典》”的朱綽盈,都讓觀眾在屏幕那頭看到了自己在職場奮斗的身影,發覺到不必放棄的希望。
而被打動的觀眾也回饋了她們的真誠。有博主專門制作了解讀圖文:如何規范書寫法律文檔、怎樣做匯報才能讓人印象深刻的“實習攻略”;《心動的信號》第六季卓晴CP超話中的粉絲們都相信“心動只是開始,心安才是答案”;而“塢學”家們甚至在視頻里重新演繹節目里的尷尬社交場面,直到成為“塢學十級學者”。
贏得了口碑還不夠,好的內容能夠持續生長,離不開源源不斷的養分。徐晴團隊肩負的KPI是“每一塊都不能輸于前幾季”,無論是招商成績還是播后熱度。她能感受到,在預算縮減的前提下,品牌不再單純高舉高打“賭爆款”,好內容、好平臺成為品牌選擇判斷的重要標準。
在信息碎片化、注意力越發金貴的當下,品牌方顯然也已經走過了粗放投入的階段,更希望以真實人物、場景、感受作為依托,更好地連接品牌和潛在的消費人群。
趣多多、惠普等品牌連續多季追投了《令人心動的offer》,成為好內容最堅定的支持者。在第五季的律所中,趣多多設置了“超有趣美味站”,不論帶教律師還是實習生都可以隨時來一口曲奇,找回工作狀態。職場中真實的年輕人,也正是品牌方“想要連接的消費場景中的消費者”。
這意味著,品牌需要在曝光、銷售轉化之間找到平衡。如果僅僅想宣傳,品牌投硬廣就行了;如果追求的是短期銷量結果,電商顯然是更精準的轉化渠道。正是因為品牌存在更復雜的營銷訴求,需要更原生的曝光場景,和更深層次的品牌建設訴求,綜藝才成為那個不可替代的解法。
事實上,不論是內容平臺、作為消費者的觀眾,還是錨定這部分人群的品牌方,所有人都需要在不確定的環境里,尋找一種確定的價值。在這樣的訴求下,追投同一綜藝并持續從中獲益,成為不少品牌的共同認知。奧利奧向每日人物透露,平臺是否有做出好綜藝的基礎內容能力、宣推和整合傳播能力,是品牌重點考慮的因素,而騰訊是為數不多同時具備這些能力的平臺。
至于未來,相信好內容有價值的人,還會在這條已經被驗證過的道路上,更堅定地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