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據媒體公開報道,新年第一天,日本本州西岸近海發生7 6級地震,隨后又發生數百次低級別地震。同日,我國四川綿陽也發生了2 9級地震;1月2日
據媒體公開報道,新年第一天,日本本州西岸近海發生7.6級地震,隨后又發生數百次低級別地震。同日,我國四川綿陽也發生了2.9級地震;1月2日,美國紐約罕見發生1.7級地震;1月4日,我國廣西北海海域發生4.2級地震;秘魯首都利馬西部卡亞俄西南海域當地時間4日也發生4級地震;5日,我國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市發生3.7級地震……

不少網友擔心起來,全球地震頻發,是否意味著地球進入了“震動模式”?
2023年全球發生7級以上地震19次
據中國地震臺網日前發布的消息,2023年,全球共發生7級以上地震19次,最大為2月6日土耳其兩次7.8級地震。同年,我國共發生5級以上地震18次,大陸地區最大地震為12月18日甘肅積石山6.2級地震。
現有數據難以斷定全球地震進入“活躍期”
全球地震頻發,是否意味著地球進入了“震動模式”?
針對這一問題,央廣網記者采訪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蘇德辰教授。蘇德辰表示:“地震發生的規律比較復雜,地震活動趨勢不能只按照地震發生的次數來研判,尤其不能僅根據2022年和2023年兩年的數據判斷2024年及以后的發震趨勢。除了地震次數外,還要注意地震釋放的總能量。依據地震總釋放能量來研判地震趨勢可能更加合理。比如,一次8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等效于30多次7級地震。綜合來看,近幾年全球的地震活動水平都處在正常范圍之內。”
此前,廣東省地震臺副臺長王力偉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介紹,從數據上看,1900年以來,全球每年平均發生6級以上地震133次,7級以上地震20次,8級以上地震1次。
近幾年的地震活動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發生了89次6級以上地震,10次7級以上地震,沒有8級以上地震;2021年全球發生了115次6級以上地震,19次7級以上地震,1次8級以上地震;2022年全球發生了112次6級以上地震,7次7級以上地震,沒有8級以上地震;2023年全球發生了129次6級以上地震,19次7級以上地震,沒有8級以上地震。
由此可見,近年來全球的地震發生頻率和強度弱于1900年以來的年平均水平,全球地震活動并未進入“活躍期”。
我國大陸東部及附近海域 地震活動較去年有所增強
2023年,我國共發生5級以上地震18次。其中,大陸發生5級以上地震11次,包括6級以上地震2次,分別為1月30日新疆沙雅6.1級和12月18日甘肅積石山6.2級地震;海域發生5級以上地震4次,分別為4月3日南海海域6.1級、6月24日北部灣5.0級、9月18日東海海域6.4級和10月23日廣東南澳縣海域5.0級地震;臺灣發生5級以上地震3次,最大為10月24日臺灣花蓮縣海域5.9級地震。
甘肅積石山6.2級地震為當年大陸地區最大地震。該地震位于青藏高原東北緣,發震斷層為拉脊山北緣斷裂。采用雙差定位方法對甘肅積石山6.2級地震序列進行精定位,結果表明,余震呈北北西走向,長度約15km,深度主要集中在10km左右,臨近并平行于拉脊山北緣斷裂。
總體來看,2023年以來我國大陸地區5級以上地震活動水平較2022年(27次,最大為2022年1月8日青海門源6.9級地震)和歷史平均水平(20次)明顯偏弱;從時間分布上看,1月至2月發生3次,3月至9月僅發生2次,10月至12月增至6次,出現5級以上地震由弱轉強的活動特征。
2023年以來我國大陸東部及附近海域發生5級以上地震3次,分別為6月24日北部灣5.0級、8月6日山東平原5.5級和10月23日廣東南澳縣海域5.0級地震,地震活動水平較2022年(0次)顯著增強,為2014年以來活動頻次最高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