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蛙化現象一詞最早出現在2004年,近年來火爆日本,引起該國Z世代(1995年后出生)的熱議和共鳴。2023年,熱度持續飆升的蛙化現象不僅在日本高
“蛙化現象”一詞最早出現在2004年,近年來火爆日本,引起該國Z世代(1995年后出生)的熱議和共鳴。2023年,熱度持續飆升的“蛙化現象”不僅在日本高中生流行語調查中高居首位,在《Z總研(日本專門研究 Z 世代的智庫機構)2023上半年流行趨勢排行榜》中,也位居“流行語排行榜”第一名,由此衍生出的歌曲和漫畫更是火出圈。

“蛙化現象”作為心理學用語,指的是當一個人所喜歡的對象對自己也表現出好感時,卻突然失去了繼續和對方交往下去的興趣,甚至覺得對方惡心的現象,現已延伸為只因一些不經意的細微言行便對原本有好感的對象產生厭惡之情。“蛙化現象”不限年齡和性別,但以女性為主。與格林童話《青蛙王子》中青蛙變王子的情節恰好相反,“蛙化現象”是“王子變青蛙的情感反轉”,它的流行源于戀愛中的情感失落,也是日本Z世代消極婚戀觀的投影。
相關調查發現,日本年輕人的婚戀意愿呈下降趨勢,越來越多的Z世代青年崇尚“不戀愛、不結婚”的婚戀觀。2023年8月,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公布了《現代日本的結婚與生育》報告書,在18—34歲未婚青年中,近七成受訪青年沒有交往對象,其中每3人中就有1人不想談戀愛。同樣,年輕人的結婚意愿也不高,打算“終身不婚”的比例持續上升,在此次調查中,男性約占17%,女性約占15%,比2015年的同類調查分別高出5個和7個百分點。
隨著時代變遷,日本年輕人的婚戀觀悄然發生著改變。適齡結婚、相夫教子曾是大多數日本女性的理想生活方式。然而,20世紀90年代以來,泡沫經濟崩潰后,“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家庭角色分工受到沖擊。伴隨著職業女性的增多及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適齡結婚的日本傳統婚戀觀逐漸被取代,晚婚、不婚漸成趨勢。當結婚不再成為人生必選項之時,日本年輕人對戀愛的態度也變得消極,甚至將之視為“麻煩事”避而遠之。
過于理想化的婚戀標準也容易催生“蛙化”。泡沫經濟破裂后,日本女性擇偶標準逐漸從“三高”(高學歷、高收入、高身材)變為“三平”(平均收入、平均學歷、平均相貌)。擇偶觀看似更趨理性,實則不然。2020年的一項民調結果顯示,學歷、收入和外貌依然是日本女性選擇交往對象的重要標準。不僅如此,日本Z世代的獨立性、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他們更在意自我情感的認知和心理體驗,一旦對方的言行不入眼,就會果斷放棄,絕不遷就。
更為重要的是,以結婚為前提的戀愛非主流化。戀愛與結婚并沒有必然的聯系,與婚姻相比,日本Z世代追求的是戀愛過程,享受的是戀愛感覺。好感的消失,也就意味著戀愛的結束。在追求自我實現和多樣化生活娛樂方式等因素影響下,日本Z世代對婚姻的向往日趨淡漠。當婚姻不再成為戀愛的目標時,也容易產生得到后的失落感。對于一些日本Z世代來說,戀愛的盡頭不是婚姻,而是“蛙化”。
“蛙化現象”流行及其折射出的消極婚戀觀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結婚率,加劇了日本不婚困境。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報告顯示,每4名男性中有1人終生未娶,每6名女性中有1人終生未嫁。婚姻已不再是人生的必選項,日本正加速進入不婚時代。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推算,到2040年,日本成年人中將有47%的人是單身,也就是說,未來的日本將成為半數人口是單身的“超級單身社會”。
不婚的最直接影響便是新生兒數量的下降。近年來,日本人口出生率持續下滑,遠超預期。2022年,日本的新生兒人口跌破80萬大關,總人口已連續12年負增長。如此嚴重的人口困境及其衍生出來的教育、經濟及社會保障等一系列問題,成為困擾日本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難題。而日本人口問題的不斷惡化也說明,近30年來日本政府出臺的諸多應對少子化的措施收效甚微。
有專家認為,督促更多的未婚者走入婚姻殿堂是應對人口問題的關鍵。在Z世代逐漸成為婚戀市場主力的當今社會,他們的婚戀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日本人口問題的走向。2023年,岸田內閣出臺的“異次元少子化對策”及為落實該政策新設立的“兒童家庭廳”,堪稱日本史上最強的人口對策。它讓年輕人參與制定兒童政策,是一種創新的嘗試。不過,能否以此為突破口引導日本Z世代的婚戀觀從消極轉向積極,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